• 进出口数据分化明显
  • 发布时间:2014-9-23 9:09:07 来源:商报网
  •   2014年,我国外贸开局较弱。随着外需逐步回升、贸易虚高因素减退、国家支持外贸稳定增长政策的逐步落实,6月份之后,外贸逐步企稳回升,全年外贸增长前低后高态势基本确立。今年1~8月,我国进出口总额27663.9亿美元,同比增长2.3%。其中,出口额14834.6亿美元,增长3.8%;进口额12829.3亿美元,增长0.6%;贸易顺差2005.3亿美元,扩大30.3%。

      增长前低后高

      8月当月,我国进出口总额3670.9亿美元,增长4.0%。其中出口额2084.6亿美元,增长9.4,增长较快。进口在7月出现负增长的基础上继续下探至-2.4%,这也是今年第一次出现连续两个月负增长。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低;二是国内在进行结构调整和淘汰落后产能的过程中对大宗商品需求减弱。

      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增长良好,机电产品出口增长较弱。1~8月,机电产品出口额8175.6亿美元,仅增长1.1%。1~8月,纺织品、服装、箱包、鞋类、玩具、家具、塑料制品等7大类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3138.8亿美元,增长5.9%,高于整体出口2.1个百分点。

      一般贸易出口表现良好,加工贸易进口小幅回升。1~8月,我国一般贸易出口7730.9亿美元,增长10.3%,比整体出口快6.5个百分点;进口7451.1亿美元,增长3.1%,比整体进口快2.1个百分点。加工贸易出口5505.5亿美元,下降0.3%;进口额3210.9亿美元,下降0.1%。

      对主要贸易伙伴出口增长较快,进口表现不一。1~8月,中国对欧盟、东盟、美国出口分别增长10.9%、8.7%和7.0%,分别比整体出口增速高7.1、4.9和3.2个百分点。反映外需复苏拉动出口增长的态势是延续的,也就是说我国出口增长仍在稳定、合理的区间内。自欧盟、美国、东盟的进口分别增长12.9%、4.0%和2.4%,好于整体。但从8月当月看,自美国、日本进口均为负增长,自欧盟和东盟的进口也出现放缓趋势。

      大宗商品进口量涨跌不一,进口价格普遍下跌。1~8月,我国进口大豆4771.2万吨,增长16.2%,美元计价的单价累计下跌2.8%;进口铁矿砂6.1亿吨,增长16.9%,单价下跌14.5%;进口原油2.0亿吨,增长8.4%,单价上升0.9%;进口成品油1965万吨,下降-28%,单价上升1.9%。

      环境稳步复苏

      从国际方面看,美国经济稳步复苏。美国非农就业人数增加14.2万人,是自去年12月份以来最小增幅。失业率降至6.1%,为2008年9月以来最低。值得注意的是,今年10月量化宽松政策有可能全面退出,其对全球经济尤其是全球资本跨境流动将产生波动性影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将对美国今年GDP的预期从上次的2%下调至1.7%,未来美国经济复苏仍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波动。

      欧元区经济呈现复苏势头但不够稳健。欧元区经济结构改革稳步推进,政府开支削减,消费增长明显,经济呈现复苏势头。近日,IMF将对欧元区今年GDP的预期从较早前的1.2%小幅下调至1.1%。2015年将扩大至1.5%。

      日本经济前景不乐观。在“安倍经济学”激励下,去年日本经济保持了短暂的恢复性增长,随着刺激效应逐渐减弱,经济增速呈放缓趋势。

      新兴经济体进入调整期。巴西、印度、俄罗斯等国家经济增长虽然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已经进入减速通道。整体来看,新兴经济体经济基本面向好,发达国家经济复苏也为新兴经济体带来利好,但经济分化态势仍将继续。国内经济稳中略降,上半年,我国GDP同比增长7.4%,其中一季度增长7.4%,二季度增长7.5%。1~8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10.6%,是2011年3月以来最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5%,较去年同期放缓3.8个百分点,是2002年2月以来最低值。工业增加值增长6.9%,创2009年2月以来新低。

      下行压力依然存在。整体来看,我国仍处于转型升级、结构调整的关键阶段,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影响仍将持续。但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是好的,经济增长动力依然较充足,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是有可能的。

      要素成本上升,汇率波动增强,企业压力加大。我国外贸增长的要素和约束条件正在发生变化,劳动力成本进入上升通道,企业面临的资源环境等外部成本约束加大,而以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为支撑的新增长格局尚未形成,出口空间受到挤压。今年2月份以来,人民币改变了稳步升值态势,进入快速贬值通道。从理论上来说,人民币汇率贬值有利于出口。但事实情况是,有些订单是前几个月签的,企业并未享受到人民币贬值带来的实际利益。而在贬值情况下和商业伙伴谈判时又要把人民币汇率因素考虑进去,企业为避免承担太多风险,也不愿意签大单长单。企业因此进退维谷。除了及时结汇的小型企业,一些中型和大型企业现在还没有享受人民币贬值对出口带来的利好。但从中长期来看,人民币一定程度贬值或升值放缓有利于出口的改善。

      形势继续向好

      出口方面,外需环境改善和我国稳增长政策效应逐步显现都将对出口增长形成支撑。从先行指数看,全球制造业运行稳中向好。2014年8月,全球制造业PMI为52.6,连续21个月位于荣枯线50上方,表明全球制造业渐趋活跃。美国制造业PMI为57.9,创2010年4月以来新高,制造业扩张速度加快;8月份,欧元区制造业PMI为50.7,创13个月以来新低。日本制造业PMI为52.4,已经连续3个月位于临界值上方,制造业趋活跃。8月份,中国制造业PMI为51.1,虽较7月回落,但仍是年内第二高值;新订单指数为52.5,比7月回落1.1个百分点。新出口订单指数为50.0,重回临界值。此外,加工贸易进口增速回升也预示今后出口继续向好,尤其是加工贸易出口可能将会有较大增长。今年以来,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增大,单边升值预期被打破,有助于缓解出口企业的汇率压力。今年5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支持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意见》,对外贸支持力度继续加大。随着政策效果逐渐显现,将对出口的稳定增长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进口方面,随着国内收入和消费稳定增长,对进口形成一定拉动。但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显示进口增长后劲可能略显不足。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价格仍在下行通道也将对进口增长形成抑制。

      促进外贸发展,还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将对外贸的关注从增长速度转移到中长期的持续健康发展上来。以开放、包容、合作、进取的心态,积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现全方位开放、纵深度改革和高质量发展。

      二是真正做到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政府更多地致力于改善企业的营商环境,为企业创造宽松的、相对稳定的可预期的环境。要保持定力,相信市场,相信企业。

      三是引导外贸新业态健康发展。健全与跨境电子商务、供应链服务企业等外贸新业态相关法律法规,促进外贸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四是以大数据为契机提升外贸竞争力。当前,大数据在各领域的应用方兴未艾,探索以大数据为基础的解决方案,是中国产业升级、提高外贸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和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