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借力新兴技术 迈向工业强国
  • 发布时间:2014-7-3 15:56:57 来源:商报网
  •   近日有消息称多部门正在编制关于“中国制造”从“大”向“强”转型的顶层设计。专家认为,高技术、高附加值的高端制造业是中国制造业由大做强的必由之路,新一轮工业革命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契机。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工信部等多部门正在着手编制与“十三五”和“十四五”相关的规划。此次规划的关键词与“向工业强国转型”相关,并将形成注重顶层设计的《中国制造2025》,力争实现我国在2025年从工业大国转型为工业强国。
      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表示,加快转型升级,大力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的高端制造业是中国制造业由大做强的必由之路。以“工业4.0”为代表的新一轮工业革命,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契机。中国应抓住机遇,借鉴德国等国的经验,提升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大而不强的“尴尬”
      根据国务院的要求,此次规划年限扩展到2025年,更注重中长期规划。有业内人士认为,此次规划的主要着力点也在于通过提升产业水平从而改变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不利地位,为“中国制造”由大变强指明方向。“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员白明对国际商报记者表示。
      造业大而不强主要体现在,一是中国处于工业化初期,长期以来都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利用劳动力优势发展加工制造业,因此始终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二是中国缺乏技术创新,生产的产品附加值低,很难在国际上形成竞争力,很容易被别的国家和地区所取代。
      事实也证明我国的制造业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近年来美、德、日等发达国家纷纷推出再工业化战略,吸引制造业回流;另一方面,随着中国人力、原材料等成本的上涨,不少中低端制造业向越南、印度、马来西亚等新兴市场国家转移的趋势也日益明显。
      “在劳动力方面比不上东南亚、在技术方面比不上发达国家,按目前的趋势发展,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会越来越不利。”白明认为,尽管目前还有巨大的国内市场、贸易大国的规模优势以及良好的产业集聚效应,但维持过去的老路显然已经行不通了,中国要想改变目前制造业“大而不强”的局面,必须大力发展以高技术、高附加值为特征的高端制造业。
    “工业4.0”提供机遇
      除上述提到的转型升级外,规划还提出,将借鉴德国版“工业4.0”计划,围绕在我国工业有待加强的领域进行强化。有业内人士认为,中国在传统工业上与世界先进制造业还存在差距,“工业4.0”为中国提供了更好的赶超机会。“近几年中国的制造业出口量越来越大,中国制造企业对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以智能工厂和智能生产为主题的德国‘工业4.0’也将预示着更多的可能性,中国企业在海外不断加大投资时,在技术上的提升也应该和欧美公司共同成长。”德国电气电子行业协会主席和德国工业联合会副主席洛飞腾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据了解,德国的“工业4.0”项目于2013年提出,旨在升级德国国内的整体工业体系。该项目主要分为两大主题,一是“智能工厂”,重点研究智能化生产系统及过程,以及网络化分布式生产设施的实现;二是“智能生产”,主要涉及整个企业的生产物流管理、人机互动以及3D技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等。“信息化、智能化等将是未来制造业的一个发展方向。中国应加强与德国等先进制造业国家的合作,提升自主研发能力,同时吸取他们的经验来提升我国制造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白明说。
      商务部研究院欧洲研究部副主任姚铃也认为,德国提出的“工业4.0”计划也是未来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方向,但由于我国目前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短期内还难以实现,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形成一整套配套制度和措施。“新的制造业革命主要依托数字化、物联网以及大数据等,提倡个性化定制,比如3D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北京京商流通战略研究院院长赖阳对国际商报记者表示,“既然中国已经发现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就应该抓住机遇,迎头赶上,以在新一轮的产业革命中争取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