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总理李克强周二在温莎宫与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举行了会晤,皇家礼遇凸显英国对与中国商业与政治关系的重视。”美联社发自伦敦的一篇报道如此评价李克强的英伦行。
从“稳定器”到“助推器”
上周一,李克强启程赴英国和希腊访问,其上任以来的第三次欧洲行令国际主流媒体高度关注。在全球政经格局深度调整和经济复苏乏力之际,中欧提升全方位合作无疑具有全球影响,也给双边经贸关系赋予新的含义——从“稳定器”到“助推器”。
有分析人士注意到,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今年3月访欧到此次李克强欧洲行,短短3个月内中国领导层遍访法国、德国和英国等欧盟大国,中欧关系持续升温传递出清晰的信息——合则两利、合则共赢。
从双边层面看,刚摆脱债务危局的欧洲经济仍是欲振还休,欧洲央行前不久出台的货币新政力图消除欧元区通缩风险,“拼经济”成为欧盟第一要务。对中国而言,正处转型期的经济下行风险不容忽视,结构改革任重道远。中欧两大经济体携手,实现经贸合作深度对接,打通两大市场,能给各自增长增添强劲动力。
从国际层面看,世界经济复苏之路坎坷,面临通胀水平偏低、金融市场波动和地缘政治等风险,而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走势分化更增添了不确定性,世行前不久下调今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中欧打造经贸合作“升级版”将带来正面外溢效应,利好其他经济体并助推全球经济复苏和可持续增长。此外,中欧合作也有利于国际战略平衡与稳定。
从互补到互融互通
众多海外媒体和观察人士也试图透过李克强访英丰硕成果洞悉中欧经贸关系新趋势。路透社的报道指出,两国签署巨额协议,能源和金融在贸易议程中占主导地位。李克强此行旨在加深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欧洲金融中心之间的经济关系,超越在西藏问题上的争执。
法国《费加罗报》则将报道重点放在中英经贸合作契合点上:(英国首相)卡梅伦称颂“英国是欧盟中对中国投资最开放的经济体”,而李克强称赞双方是“共同增长的合作伙伴”。报道说,伦敦向中国资本张开臂膀以为其基础设施融资。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同伦敦金融城达成协议向英国高速列车、未来核电站开发和电信项目投资。此外,伦敦金融城可能成为中国境外人民币交易的选择。
数据显示,去年中欧贸易额达5591亿美元,欧盟连续10年保持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去年,欧盟对华直接投资65.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9%;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36.2亿美元,增长6.2%。作为全球最具活力的经贸关系之一,中欧经贸往来正从互补走向互融互通,相互投资和金融合作成为“催化剂”,中英经贸合作轨迹提供了启示。
2013年中欧发表《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将各自发展规划对接,双边经贸合作蓝图展现:打造亚欧大市场,创新合作模式,朝着联合生产、联合研发、联合投资、共同开发第三国市场方向迈进。此外,未来投资和自贸协定的达成,将进一步释放中欧经贸合作潜力。
英国《金融时报》认为,经贸合作是李克强访英重中之重,但这仅仅是直接和短期目标。如果将访问置于近期国际地缘政治发展大背景下来看,其意义远非仅仅止于“言商”,访问的深层意义是大国外交的重要一环,即讲明中国在国际大格局中的立场、阐述国际和平与发展过程中中国的根本利益和底线。这一评论颇具慧眼。在对欧关系中,中国不仅“言商”,更“言情”、“言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