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挤外压外贸“双降” 商务部看淡下半年
  • 发布时间:2013-7-15 16:03:05 来源:经济观察报
  •    6月当月,中国进出口总值2万亿元人民币(折合3215.1亿美元),下降2%,其中出口1.09万亿元人民币,下降3.1%;进口0.91万亿元人民币,下降0.7%。  
        双降的数字低于市场预期。但这在江苏南京的潘先生(化名)看来,合乎情理,也是一个正常值。“本来前几个月外贸数据的水分就很大,之前我讲过,正常值应为负。”潘先生说:“还有一个挺特殊的原因,就是前阵子银行的钱荒,对外贸企业的影响也不小。” 
        商务部一位人士说:“一家500强里最大的大宗商品进出口公司前阵子也谈到过钱荒对他们的影响不小。” 
        至于人民币升值的因素,潘先生并没有特别大的感触,不过国内外的经济学家纷纷向中国政府发出了警告。 
        潘先生的分析与商务部近日专门召开了一次有关外贸数据下降的内部分析会不谋而合,这次会议总结了6月份“双降”的原因,并得出“下半年情形并不乐观”的判断。 
        国内因素主要包括:国内成本上升,尤其前阵子钱荒,企业融资成本达到了10%以上;热钱流出,虚假贸易“水分”挤出效果明显,5、6月份的数据应该已经接近真实情况;经济下行明显;汇率因素是滞后性的影响。 
        外部因素主要包括:下半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继续下降;欧洲低迷时间超出预期的长;新兴市场增长乏力等。 
        “钱荒”惹的祸 
        潘先生说:“外贸企业一般都是中小企业,流动资金对他们非常重要,所以银行对他们也就很重要。” 
        “前两个月,银行不给融资或者担保,走不了单的现象很多。”他说,“外贸企业和外商之间签订合同,很多时候把银行拉进来,做订单融资或者第三方担保。银行不给做,这单就作废或者延迟。搁浅一段时间或许单子就飞了。” 
        “有订单却没有流动资金,最叫人犯难!”这是中小外贸企业常常遇到的状况。赊销贸易在国际贸易中占多数,资金占用令外贸企业捉襟见肘,特别是中小外贸企业。而融资难是长期难题,外贸企业在银行融资大多需要基于信用证结算方式。为了解决这种难题,大多数银行推出了订单质押贷款贸易融资方式。这种融资方式无需提供信用证,为中小外贸企业融资提供了方便。 
        潘先生举例,一家小型外贸企业拿到了国外的订单,但由于库存等资金占用,一下子拿不出足够的流动资金用于购买原材料。企业负责人就会犯难:该订单并不是信用证结算方式,无法进行信用证融资,同时,企业的可抵押资产较少,达不到银行的要求,到期交不出货岂不是让机会白白付诸东流?这时订单融资就会使问题迎刃而解。 
        所谓出口订单融资,即在非信用证结算方式的国际贸易中,凭出口商提供的有效贸易订单,以该订单项下的预期收汇款项作为第一还款来源,向出口商提供的用于该订单项下货物出口发运前原材料采购、生产等资金支付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 
        但是这一常规手段,在5、6月份遭到了银行的“婉拒”,因为银行没钱了。 
        潘先生说影响非常明显,他的一位朋友就被合作银行“放鸽子”了。“这位朋友与本地的这家商业银行进行贷款合作已经很多年了,需要的额度也不大,仅仅1000万,他的信用也很好,没有不良记录。但是这次收到的银行通知称,这笔贷款做不了了,这让他措手不及。”潘先生说,他的朋友还特意拿了一处房产去做抵押,但是也没能及时批下来,只能放弃了这一单。 
        潘先生的另一位朋友前阵子遇到一个韩国客户,要求如果把定金汇过来之后,需要中方这边的银行出具一个定金保证书,确保他在交货期内能拿到货,如果交货期内,没有见到货的话,要银行把定金再返回他。“银行本来就不愿意做这种担保,钱紧的时候就更会拒绝了,结果这一单也飞了。”他说,所以5、6月份对很多小型的外贸商有着特殊的影响。“对于中小外贸企业来说,人工、房租、原材料等成本的上升本就不堪重负,融资成本一下子又上升到10%,根本毫无利润可言。”上述商务部人士说。 
        外管局“行动” 
        外管局汇发20号文对6月份进出口数据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潘先生说:“今年一季度中国出口出现明显激增,远强于其他国家报出的数据,毋庸置疑,这是中国出口商通过虚增发票金额,将更多现金秘密带入国内。” 
        中国外汇管理局在5月5日晚上表示,若发现企业申报交易规模用户实际规模严重不匹配将发出警告;若企业无法给出合理解释,外管局将对其进行“严格监管”直至企业符合相关监管法规为止。 
        这是中国官方首次采取重大行动解决这一问题。“这之后,在保税区里来回折腾,香港一日游等现象减少了很多,这个我们的感受是很明显的。”潘先生说,“当然这和热钱的主动流出也有关系。”“虽然6月份对其他市场的出口同样有所放缓,但中国香港仍是出口下降最严重的地区,表明前期'虚高'的数据正在得到进一步纠正。”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做出同样的判断。 
        他指出,按目的地划分,6月份经季节性因素调整后的对美出口环比下降6.7%;对欧盟出口环比下降1.4%,此外,6月份对日出口环比下降3.2%,对东盟各国的出口环比下降1.3%。与上述国家和地区相比,情况最糟的仍是香港,经季节性因素调整后的6月份对港出口环比大降10.7%。这或许反映了过去几个季度“虚高”的对港出口数据正得到进一步纠正。“5月初外管局发布新规,希望通过加强出口企业外汇业务管理,提高整体贸易单证要求,收紧外汇资金流入。随着前期'虚高'贸易数据逐步回归正常,这或许是造成5、6月份出口数据疲弱的一项最重要因素。”他说。 
        据悉,官方判断,5、6月份的贸易数据“水分”已经基本被挤出。 
        下半年:更趋紧 
        7月11日,商务部召开的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姚坚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6月进出口数据呈现下滑并且这一趋势在下半年将更明显 
        针对6月份外贸进、出口同比双下降的现象,姚坚表示,长期来看中国外贸形势遇到了较为严峻的外部环境,其中传统市场的萎缩是主要原因,其次,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以及成本上升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据商务部统计,针对中国的贸易摩擦案件39起,其中发达国家对中国发起了17起贸易摩擦,同比增长四成。 
        中金公司的一份报告中也明确指出:“出口前景年内难以显著改善。” 
        首先,本月1日公布的制造业PMI指数中出口订单大幅下降1.7个百分点至47.7,反映出口前景难以改善。今年以来人民币有效汇率升值幅度较大,尽管6月份人民币对美元升值趋缓,但美元指数走强仍然带动人民币相对于一揽子货币的升值,人民币汇率走强抑制出口需求。 
        其次,内需仍然偏弱。疲弱的进口增速反映内需增长也较为乏力。6月原油、铁矿石、未锻造的铜及铜材等进口价格继续下跌,统计局7月9日公布数据显示6月PPI(生产者物价指数)环比继续下跌,反映国内需求仍然偏弱。 
        对于2013年下半年的进出口前景,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综合统计司司长郑跃声与姚坚一样不乐观,他表示,下半年进出口仍面临着比较严峻的困难和挑战。 
        郑跃声分析,从出口来讲,决定性因素还是国际市场上的需求,也有中国自身提高产品竞争力的问题。就此来讲,中国已经确定对外贸易要转变发展方式,调整商品结构一系列措施。所以可能中国外贸特别是出口的发展根本的出路在于调结构、转方式。“目前中央对经济下滑的容忍度明显提高,这也为外贸转型预留出了空间。”上述商务部人士说。 
        人民币的警告 
        国内外的专家都更倾向于前期人民币汇率的较快升值可能对出口形成明显的抑制这一观点。“不过,这应该是一个滞后性的影响。”上述商务部人士说。 
        交通银行最新的一份报告显示,从BIS(国际清算银行)公布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走势看,自2012年9月起BIS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由107.4被动单边升值至 5月末的116.29,与此同时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也是一路升值。预计前期人民币汇率的较快升值可能形成的“滞后效应”也对6月出口产生了明显的抑制。 
        朱海斌并不是特别担心下半年的出口状况,但他认为,需要注意的是本年迄今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已累积提升约5.6%,未来数月可能会对出口造成一定拖累。 
        来自一线的潘先生说:“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倒真没觉得太大,6月份的时候汇率还出现过小幅贬值,但出口仍旧不好,这应该不是主因,但是一直升下去肯定也受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