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贸企稳回升的态势已经确立,虽然出口产品仍具有较强竞争力,但中国外贸的发展仍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要实现中国外贸持续稳定增长,必须加快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
今年以来,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国内经济总体平稳运行。加之去年国家关于促进对外贸易稳定增长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效果的逐步释放,今年前4个月中国对外贸易延续了去年第四季度以来反弹回升的势头,继续保持稳定的增长。4月份当月出口增长14.7%、进口增长16.8%,分别比上月加快4.7和2.7个百分点,远高于预期,进出口数据引起诸多质疑。撇除一些不确定因素,总体判断,中国外贸企稳回升的态势已经确立,虽然出口产品仍具有较强竞争力,但中国外贸的发展,仍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要实现中国外贸持续稳定增长,必须加快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
外贸实现恢复性增长
1月~4月,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13307.5亿美元,同比增长14.0%。其中出口6958.7亿美元,增长17.4%;进口6348.8亿美元,增长10.6%;贸易顺差609.8亿美元。受春节和去年同期基数等因素影响,月度之间进出口增幅波动较大,1月、2月、3月和4月出口分别增长25.0%、21.8%、10.0%和15.4%;进口分别增长29.0%、-15.2%、14.1%和16.8%。由于1月和2月出口的快速反弹,顺差规模较去年有较大规模的扩大,但顺差规模仍在合理区间内。3月和4月进口增速明显加快,可以预计,今年总体顺差规模仍应在合理区间内。
传统产品仍具竞争力
中国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商品仍是支撑中国外贸增长的重要力量,1月~4月实现了较快的恢复性增长。
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分别为3465.3亿美元和1731.0亿美元,同期增长17.6%和27.7%,其中高新技术产品增幅高于总体增幅10.3个百分点。服装、纺织品、鞋类、家具、塑料制品、箱包和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也表现出较为强劲的增长态势,部分产品出口金额增幅高于出口数量增幅,其中,箱包出口数量下降1.2%,出口金额增长29.7%;鞋类出口数量增长5.1%,金额增长20.5%。说明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中国具有优势的出口产业仍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这种情况与刚刚结束的第113届广交会也有所印证,具备技术研发、创新能力的企业均保持较快增长,出口价格有所提高。
资源性产品进口价格下降
在出口带动下,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口也大幅提速,1月~4月机电产品进口2312.4亿美元,增长18.4%,高出同期外贸进口总体增速7.8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进口1424.9亿美元,增长30.8%,高出同期外贸进口总体增速20.2个百分点。
同期,部分能源和资源性产品进口价格有所下降,其中铁矿砂进口2.5亿吨,比去年同期增长3.9%,均价下降0.6%;原油进口9205万吨,下降0.9%,均价下降6.1%;成品油进口1432万吨,增长3.6%,均价下降4.5%;大豆进口1547万吨,下降14.8%,均价下降1.5%。
市场结构出现明显分化
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转变,美日欧等发达经济体仍是我国最大的出口市场,但周边国家和新兴市场成为我国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中国与大部分贸易伙伴还是维持第一季度的情况。受欧债危机持续发酵影响,中国与欧盟的双边贸易仍延续去年下滑趋势,1月~4月,中欧双边贸易总值1681.6亿美元,下降1.3%,降幅有所收窄。其中,对德国下降4.4%,对法国下降5.9%。
受日本国内经济低迷和中日关系影响,中国对日本贸易也继续呈下降趋势,1月~4月中日双边贸易总值为979.8亿美元,下降8.5%。由于美国经济保持持续复苏态势,中美贸易稳定增长,中美双边贸易总值为1597.4亿美元,增长9.4%。与香港贸易保持较快增速,内港双边贸易总值为1505.9亿美元,增长66.0%。
与周边地区和新兴市场国家贸易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但同时也出现较大分化。其中对东盟、俄罗斯、南非、印度和巴西出口分别增长30.6%、16.9%、30.4%、3.6%和4.7%,自俄罗斯、南非、印度和巴西进口分别增长-16.0%、55.3%、-24.0%和-16.9%。
构建外贸竞争新优势迫在眉睫
尽管1月~4月我国外贸持续恢复性增长,但更要警惕外贸的可持续发展。从本届春季广交会成交订单上看,中短单占比居高不下,长单占比依然偏低,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外贸发展的动力仍显不足。长期来看,外需不足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善,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上升,融资难、融资贵、人民币升值等诸多困难仍存在,贸易摩擦有加剧之势,外贸发展面临的压力没有根本缓解。
首先是国内环境的巨大变化。近年来,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原有比较优势的资源禀赋如劳动力、土地、电力、环保等成本已远超周边发展中国家;原材料、资金等成本甚至高于发达国家。外贸新的竞争优势尚未形成,高新技术和品牌产品出口存在短板。2012年,高新技术产品占出口总额比重不足30%;拥有自主品牌的出口企业仅占总数的20%左右。
其次是国际环境变化。质优价廉的“中国制造”曾广受国外欢迎,是其满足消费需求、抑制通胀的重要手段。但随着我国逐步成为贸易大国,出口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中国产品频繁遭遇贸易摩擦,多次受到国外政府和社会的有意抵制。国外频繁动用反倾销、反补贴、特保,甚至安全审查等多种手段,将贸易与我国金融体制、汇率政策、发展规划、自主创新等宏观政策挂钩,针对我国采取贸易保护的范围从劳动密集型产品向装备制造、信息产业、新能源和汽车、环保领域的中高端产品延伸。
虽然中国已经成为数一数二的贸易大国,但是无论从出口产业结构、产品技术含量、经营主体竞争力、创新能力以及外贸宏观管理,还是从人均贸易规模、获利情况看,与贸易强国相比都还存在较大差距。贸易增长速度与效益不协调,企业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关键技术、品牌和国际营销渠道,缺乏在国际贸易和投资中有较大主导权的跨国公司,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发展不均衡等都是横亘在中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迈进中的阻碍。要保持外贸持续稳定增长,实现贸易强国目标,迫切需要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竞争新优势。
为企业创造良好环境
首先,保持政策稳定性。继续落实好中央关于稳定外贸增长的政策措施,稳定企业预期,增强企业信心。加大财税和金融支持力度,加大对企业开拓新兴市场的支持力度,帮助企业解决经营中的实际困难,协助其应对贸易摩擦。
其次,在稳定外贸增长、缓解出口企业困难的同时,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和服务为核心的竞争新优势,进一步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档次和附加值,鼓励出口企业加快品牌建设,推动品牌、技术产品贸易。
第三,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尤其在通关、质检、出口退税和信贷等方面应积极简化环节,提高效率。落实和完善外贸企业税收及退税、外汇管理等方面的改革,为企业营造更好的经营环境。落实国家对企业收费优惠政策,严格执行收费项目公示制度,清理进口环节不合理收费,进一步规范收费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