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电池及零件出口额约512.3亿美元,同比增长33.2%”。今年前9个月,中国储能产品出口实现了同比增长的好成绩。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太阳能光伏产品分会秘书长张森预计,随着全球对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对储能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全球储能行业将保持高速增长,储能规模化发展势头强劲,中国蓄电池等产品有望保持高增速出口。他建议,企业可大力推进全产业链出海,北美、欧洲、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将成为企业投资热点地区。 数据显示,美国、德国、韩国、荷兰、越南成为今年前9个月中国蓄电池及零件前五大出口目的地。其中,中国对美出口蓄电池及零件金额为512.3亿美元,同比增长33.2%,居第一位;对德国出口蓄电池及零件金额为95.3亿美元,同比增长37.2%,列第二位;对韩国出口蓄电池及零件金额为62.9亿美元,同比增长68.5%,位居第三。 从细分产品看,2023年前9个月,锂离子蓄电池是中国蓄电池出口额最高的单一产品,出口金额达485.1亿美元,同比增长38.9%,出口额创同期历史新高;其次,铅酸蓄电池出口金额为23.6亿美元,居第二位。“美国、德国、韩国等为中国锂电池主要出口目的地,其中,对美国出口金额为93.2亿美元,同比增长39.5%,居第一位;对德国出口金额为74.1亿美元,同比增长50.4%,列第二位;对韩国出口金额为62.5亿美元,同比增长70.1%,位列第三。”张森表示。 中国储能产品出口在快速增长的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产品安全问题成为制约储能行业出口的一个方面。“储能技术的高速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安全挑战,比如,锂离子电池存在过充、过放、热失控等安全风险,这些需要通过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措施加以应对。”张森表示。据了解,储能系统的设计和施工不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可能是安全风险的主要诱因之一,如不正确的电气布线、电池容量不匹配、防火隔离不足等都可能增加火灾和爆炸的风险。面对储能市场的巨大红利,如何切实保障安全成为电池企业的重要关注点,这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倒逼储能领域的电池技术路线转型,以提高产品的安全性能。 另外,国际绿色壁垒也成为储能电池企业出口的新挑战。电池在整个新能源产业链中占据重要地位,是未来“双碳”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环。“虽然我国在电池生产技术和制造规模上具有优势,但在电池的环境监管治理方面还需加强。目前,碳足迹已经成为欧盟监控的重点,根据欧盟之前的相关草案,‘强制性碳足迹声明和标签’预计于明年实施,而且之后会有碳足迹分类及阈值限制。为此,电池企业需要建立有效的碳足迹管理系统,准确测量和报告碳排放量,并寻找降低碳足迹的措施和技术创新。”张森说。 针对中国储能产品出口企业如何积极应对挑战、开拓更广阔的市场的问题,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太阳能光伏产品分会秘书长张森建议,一方面,要加强中国对生命周期碳足迹体系建设,完善储能行业标准化体系。构建电池“碳足迹”,压力并不仅仅在电池企业身上。供应链的碳管理要求整个产业的每一环都清晰、精确,并且可追溯。从采矿到原料,再到电池材料、电芯、系统,电池全生命周期中各环节的企业都要被纳入到碳管理系统中。因而上游碳溯源也同等重要,这就要求上游如资源开采、前驱体、正负极、电解液、隔膜等材料环节也必须注重碳排放的控制,建立可追溯的碳足迹,以实现整个生命周期的可追溯且可查询。同时,健全完善我国的生命周期碳足迹政策相关法规体系,推动行业规范化和标准化。加强与国内外标准化组织技术交流,着力打破产业发展瓶颈,规范引导产业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要根据储能不同的应用场景,鼓励多种新型储能技术多元化发展。“储能应用场景丰富,每种场景的性能要求各不相同,有的对功率要求高、有的对容量需求大,此外,储能技术也各有特点,实际应用时,需要从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响应时间、储能效率、设备寿命或充放电次数、技术成熟度、投资成本、维护费用等经济因素,以及安全和环境方面综合考虑。”张森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