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海商领域首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联合国公约——《北京船舶司法出售公约》在北京签约。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兼副部长王受文出席签约仪式,致辞并代表中国签署公约。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副部级专职委员王淑梅、北京市副市长司马红、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秘书长安娜等出席签约仪式并致辞。 据悉,来自34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参加了签约仪式,包括中国、瑞士、新加坡、沙特阿拉伯、利比里亚、洪都拉斯等在内的15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公约的首批签约方。该公约此后将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开放供各国签署。 《公约》由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历时四年研究起草,经联合国大会于2022年12月审议通过。《公约》旨在解决船舶司法出售跨境承认问题,确保船舶司法出售中买受人的所有权在其他缔约国得到承认,增强了相关权利的稳定性,有利于保护金融机构进行船舶融资的积极性,促进国际航运及贸易发展。该公约是中国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实写照。 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公约》是各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携手推动全球经贸发展的最新成果。联合国及海事领域有关国际组织与各国通力合作,历时16年,最终达成疫情发生以来的首个联合国公约,意义重大。 据了解,《公约》的落地有效填补了船舶司法出售跨境承认方面长期存在的国际规则空白,有利于保护金融机构进行船舶融资服务的积极性,也有助于促进国际航运服务发展。因此,《公约》的落地不仅有利于沿海国的利益,也为包括内陆国在内的各国发展跨境服务业提供重要机遇。 《公约》是首个由中国主导达成的海商领域国际公约。自2007年起,中国海商领域专家学者在国际海事委员会(CMI)积极参与公约起草工作,并推动《公约》草案于2012年在北京召开的CMI第40届国际大会上形成。在中国持续推动下,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于2018年同意将《公约》草案作为其工作议题,《公约》至此被纳入联合国平台,正式开始政府间讨论,制定进程开始加快。在后续讨论中,中国提出的许多意见建议被采纳,为《公约》落地作出重要贡献。2022年12月,第77届联合国大会审议通过《公约》,同意以“北京”冠名,并授权中方于2023年内在北京举办签约仪式。 《公约》的成功达成既有力证明中国始终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维护和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的坚定立场,也是各国秉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成功解决国际社会共同面临问题的鲜活案例,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展现中国大国担当 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的程度不断加深,从中国在《公约》形成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可以发现,中国已逐渐从国际规则跟随者、参与者向引领者的角色转变。 海运是连接全球的重要纽带和桥梁,承载着全球贸易,创造着全球价值。经合组织最新数据显示,当前国际贸易的90%通过海运完成。预计至2050年,全球海运贸易额将是现在的3倍。 中国是世界海运大国。截至今年7月,中国船东持有船队规模达2.492亿总吨,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船东国。前7个月中国三大造船业指标,即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均位居世界第一。 中国的绿色造船也走在世界前列,去年中国绿色动力船舶订单占总订单的近一半。当前,海南自贸港正在试点探索建立更加自由开放的航运制度,建设“中国洋浦港”船籍港,推行外籍船舶“零关税”进口等航运政策框架体系。 此次《公约》以“北京”命名,不仅是各国对中国相关行业发展成就的肯定,更是对中国展现负责任大国担当、践行真正多边主义坚定立场的肯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