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走过的2020年,对于中国历史乃至人类历史都是极其不平凡的一年,也必将在中国经济史上留下特殊的一笔。 根据商务部公布的外贸数据,从单季度统计看,今年第一季度,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6.57万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6.4%;第二季度,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7.67万亿元,同比下降0.2%,降幅较一季度收窄6.3个百分点,然而自4月起出口连续3个月实现正增长;第三季度,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8.88万亿元,同比增长7.5%。从外贸累计统计看,今年1至9月,中国外贸增速年内首次由负转正,同比增长0.7%;1至10月,外贸增速提高到1.1%;进入11月,增幅继续扩大。 “年初,中国外贸企业因没有订单而焦虑,但后来的情况却是接单接到手软,焦虑的则是原料和运输。” 一位外贸企业专员向《中国贸易报》记者透露,下半年,外贸订单开始出现回调,11月工厂订单猛涨,刷新近三年最高增速。按目前订单统计,订单高位运行将延续至明年上半年。 据统计,11月,中国外贸进出口单月创下3.09万亿元,增长7.8%。其中,出口1.8万亿元,增长14.9%,贸易顺差5071亿元,增加92.6%。 很多学者对这样的成绩表示出乎意料,中国外贸在全年表现出的“深V型”反弹和超预期增长,凸显了中国宏观经济向好的态势和中国疫情防控的积极成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计,2020年全球经济将萎缩4.4%,中国经济将增长1.9%,是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稳外贸”是今年中国经济工作的主线。自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央各部委、各部门会同各地方、各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措施,从复工复产、财税、金融、信保、参展、法律援助、防疫物资保障等全方位为外贸企业排忧解难。随着密集出台的各项稳外贸政策效果逐步显现,各地外贸企业复工复产呈现恢复态势。 今年中国外贸特别是出口单月同比增速接连走高,也与疫情之下海外不少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受到重创甚至“停摆”,以及中国的竞争优势更加凸显有关。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徐奇渊表示,因疫情防控、复工复产进度和经济回暖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居于领先地位,中国对其他国家出口形成替代效应,因此出口逆市大增。随着全球经济活动恢复正常,这种替代效应会弱化,中国出口增速和市场份额也会回归正常时期的水平。 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下,中国外贸也呈现出转型发展的态势。 首先,中国自贸“朋友圈”不断扩大。作为涵盖全球约30%的人口、经济总量和贸易总额的巨型自贸协定,《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在年内正式签署,并在部分成员国进入国内核准程序。一旦RCEP正式生效,中国与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的双边贸易规模将进一步扩大,产业链、供应链也将加速整合。“一方面,RCEP升级了既有的东盟与其他5国分别签署的‘10+1’自贸区协定并逐步统一标准,另一方面,该自贸协定对金融等服务贸易作出全面、高水平的开放承诺,这些安排能够适应未来贸易发展方向。”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学院教授万喆说。 其次,跨境电商表现亮眼。作为一种新兴贸易业态,跨境电商凭借线上交易、非接触式交货、交易链条短等优势逆市上扬,为外贸企业应对疫情冲击发挥了积极作用。疫情期间,跨境电商进出口贸易额不降反升,成为稳外贸的重要力量。前三季度,中国通过海关跨境电商管理平台进出口1873.9亿元,同比增长52.8%。亚马逊全球副总裁、亚马逊全球开店亚太区负责人戴竫斐表示,在全球消费趋势由线下更多转为线上的同时,中国出口跨境电商也在从外贸行业的“新业态”转为“新常态”,并逐渐成为中国外贸出口的重要增长点。 最后,积极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有助于中国外贸优化产业结构和供应链结构。2019年,中国外贸依存度已从2006年的64.24%降到31.85%,但相比其他发达国家,中国国内大循环经济占GDP的比重仍旧较低。记者在采访中也注意到,不少外贸企业认为国内市场规模大、消费潜力大,但也普遍存在外销转内销不适应,企业转型面临如中外产品差异、渠道转移、市场开拓、资金压力等诸多因素制约。事实上,这也是中国外贸企业一直面临的发展瓶颈,也需要在“双循环”发展格局中尽快补足短板。 中国社会科学院三季度《全球宏观经济季度报告》指出,进入7月以后,外部经济景气指数回升到50以上,但全球经济的修复力度仍不乐观。随着寒冬季节的到来,病毒生存和传播可能加快,美、欧等发达经济体疫情出现反弹,经济活动可能再度局部停摆。 仔细分析不难发现,近年来,中国外贸形势愈发严峻,但每年都取得了不错成绩。这也从侧面表现出中国外贸韧性强、反应快的特点。有学者表示,考虑到明年世界经济将恢复增长,消费品需求有望大幅反弹,中国外贸将继续保持一定的增长态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