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78年的206亿美元到2013年的4.6万亿美元,中国在改革开放35年后登上了货物贸易大国的顶峰。从制度体制的完善,到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中国外贸雕刻出中国开放经济的形象,深深嵌入世界经济运转的链条。
激活外贸的“活力因子”
2013年,隋波开办了自己的外贸公司。虽然在毕业5年后就担任了慈溪一家仿古家具出口企业的业务经理,但隋波看得很清楚:“主要是赶上了外贸发展的飞速上升期。自己出来办公司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这几年,虽然外贸接单压力增大了,但外贸法律法规在逐步完善,贸易便利化措施不断出台,都为外贸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隋波的话语中不难发现,经过次贷危机、欧债危机的冲击和转型升级战略的调整,和中国外贸一同成长的外贸人,看法和眼界都更成熟和宽泛了。
贸易管理体制的改革,尤其是外贸经营权的全面放开,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对外贸易实行严格的专营制度,只有10多家国营外贸专业总公司开展外贸业务。改革开放后,这一专营制度开始被逐步打破。根据2004年实施的新《外贸法》,商务部起草并颁布了《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办法》,从当年7月1日起取消对所有外贸经营主体外贸经营权的审批,改为备案登记制,删除了关于经营资格条件的要求。这意味着,像隋波这样的个人履行法定程序后也可从事外贸经营。“自动登记的方式,不对外贸经营者取得经营权构成任何障碍,只为政府的监管提供一定的信息基础。”商务部研究院综合战略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张莉认为,这项改革最大的意义是激活了外贸的“活力因子”。“法人、其他组织包括个人全面进入外贸流通领域,外贸经营主体结构变化,形成了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内外资企业共同发展的进出口经营主体格局。近几年,通过提高海关通关、检验检疫、外汇管理等贸易便利化水平,进出口环境进一步改善,都是外贸领域更加市场化、规划化的体现。”张莉说。
2013年,中国有进出口经营实绩的企业超过30万家,其中民营外贸企业进出口值1.39万亿美元,占进出口总值的比重为33.3%,已然成长为中国外贸的主力军。
不可缺少的“中国变量”
从15年的入世征途,到在多个国际经贸组织中代表发展中国家发声,从遵守规则到参与制定规则,中国外贸的力量增加了“中国变量”在世界的分量。
加入世贸组织至2010年降税承诺履行完毕,中国关税总水平由15.3%降至9.8%,达到并超过了世界贸易组织对发展中国家的要求。服务贸易开放部门达到100个,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中国目前已经是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每年进口近2万亿美元商品,为全球贸易伙伴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和投资机会。“大国的意义在于经济地位的提升、企业定价权的提升和国际经济合作中话语权的提升,而开放是中国外贸取得如今成果的重要原因。”张莉说,这体现在先后与东盟、智利、新西兰、新加坡等国家或地区签署了自由贸易协议,促进了区域经济融合和经贸关系深入发展,以及积极参与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二十国集团等国际组织多边机制建设和改革进程,维护并提升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治理机制中的权益等方面。“对外贸的开放支持态度与日益通畅透明的管理体制改革,与外贸快速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隋波说,这是他这些年做外贸业务员的感受,因此才愈发坚定他创办公司的信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