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制造“智”在必得
  • 发布时间:2014-3-7 10:36:11 来源:商报网
  •   近来,舆论就如何推动我国由贸易大国迈向强国的讨论热度不减。
      4.16万亿美元的贸易额成就了中国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的地位,而实现贸易强国之梦,则必须依靠中国“智”造。这已然成为业界共识。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
      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进行部署,在国际市场汪洋大海中搏击风浪,加快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
      记者日前在采访中发现,一些有远见、行动快的外贸企业掌舵人,已然将十八大精神融入了企业的发展战略,积极践行着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升级。
      向技术要红利
      制造与“智”造一字之差,千里之遥。贸易界人士普遍认为,弥合距离,首先要从加快技术创新中寻求突破。
      所谓“智”造,顾名思义,就是有智慧的创造,是真正动脑子去制造。中国制造只有具备了“智”的内涵,才可能形成国际竞争的新优势,进而从全球经济和贸易一体化中收获更多。
      江苏苏美达集团总裁蔡济波对国际商报记者直言:“新形势下,我们必须从要素驱动型向技术和创新驱动型转变。”在此思路下,苏美达长期坚定不移走“贸工技”一体化之路,并积极推进“产学研”一体化运作。
      值得一提的是,近几年,苏美达通过“集成创新、协同创新”,与国内一流院所和高校联合研制了包括储能逆变器、割草机器人、黑硅太阳能等高新技术产品,增强了市场和行业话语权及控制力,提升了整体盈利能力。特别是割草机器人,目前已在北欧国家打开销路,赢得了不少欧洲客商的青睐。虽然该产品还处于小批量生产和上市阶段,但已为企业带来了相当可观的利润。
      像苏美达这样向技术要红利的企业不在少数。捷普电子(广州)有限公司依靠研发创新驱动产品升级换代,多年来保持了比同行业更高的利润率。
      捷普电子是一家年进出口额超过30亿美元的大型加工贸易企业,为了突围内外发展困境,公司投入5000多万元建立了研发设计部,专注研发新型的、适销对路的高科技产品,包括风能发电设备、太阳能设备、汽车导航GPS定位设备等。
      捷普营运总经理陈春盛告诉国际商报记者,目前,公司产品中被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已占比40%,产品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陈春盛预计,未来2年~3年,这一比例有望达到80%以上。
      记者采访获悉,当前,不少有头脑、有眼光的外贸企业均将技术和研发创新确定为头等发展战略,中国“智”造日渐扩容。
      借品牌赢市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办公厅主任、研究员隆国强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坦陈,虽然我国目前的加工制造更多集中在中低端,但我们在一些领域并不乏高端产品,比如中国制造的成衣、箱包等,不过这些优质产品却因品牌缺失而导致竞争力不强。
      其实,中国的品牌发展战略已推进多年、植根人心,并初有收获。以苏美达为例,其围绕着自主品牌建设,在研发、知识产权、核心产品制造等方面加大了投入,实现了从OEM向ODM、OBM的转变。公司“FIRMAN”小型汽油发电机组非洲市场占有率第一;“CLEANFORCE”高压清洗机在全美市场占有率名列第一。目前,公司自主品牌产品占同类产品贸易额的30%。
      蔡济波告诉记者:“苏美达走的是一条靠技术创新培育核心竞争力,靠核心竞争力塑造品牌,靠品牌提升竞争优势的发展之路。”
      以苏美达为代表的转型升级路径正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追捧。而江苏外贸龙头企业汇鸿国际集团借力“走出去”创立并打响自主品牌的方式,也引人关注。
      汇鸿国际集团董事长唐国海告诉国际商报记者,集团2005年在尼日利亚卡拉巴自贸区设立了工业园,如今,园区业务涉及家电、轻工、机械等行业。集团通过整合国内家电制造巨头的生产能力,在尼组装成品,再以自主品牌SKYRUN在当地和周边国家销售。8年多的精心培育,SKYRUN家电目前在尼已家喻户晓,销售遍布尼36个州。在国内家电市场已饱和竞争的残酷形势下,汇鸿的家电销售却连续3年保持了30%以上的增长,2013年的出口更是突破了1000万美元。
      品牌发展战略是外贸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绝非一蹴而就的大工程。值得欣慰的是,中国外贸企业正为此前赴后继,“智”在必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