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稳外贸”工作仍然在路上。 在10月23日举行的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上,审议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外贸转型升级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工作情况的报告》。其中“确保外贸稳中提质”成为重点工作的第一项。经过40年来的发展,我国对外贸易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贸易大国地位不断巩固,但是中国外贸“大而不强”仍然是一个系统性问题,对外贸易新的竞争优势尚未形成。中国政府即将出台《关于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这将成为新时代中国建设经贸强国、推动外贸提质增效的顶层设计和实现中国外贸高质量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未来还将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来夯实贸易发展的产业基础,提升产品档次和附加值,大力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加快品牌培育,提升贸易综合竞争力,从而为中国对外贸易的稳中提质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在同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稳外贸”也成为关键词。这是今年以来,国务院常务会议第5次部署“稳外贸”等相关工作。 受全球经济增长减缓、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和发达国家货币政策调整等因素影响,全球需求持续减弱,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在当前全球经济贸易不景气,贸易摩擦持续的背景下,“稳外贸”仍是当前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内容。 如何做好“稳外贸”工作?国务院《关于加快外贸转型升级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工作情况的报告》给出的方案是,“认真落实国务院出台的稳外贸政策措施,确保政策措施尽快落地见效。”国务院常务会议进一步强调,“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关键要把已定的各项稳外贸政策措施落实到位,与外贸企业有效衔接,同时进一步拓展市场空间和政策余地。” 从中可以看出“尽快落地见效”和“拓展政策余地”成为实现“稳外贸”工作目标的两个重要抓手。 “尽快落地见效”可从四个方面着手:完善财税政策;帮助企业减负增效,强化金融支持;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创新政策支持措施;支持企业发展新业态、提升贸易便利化,释放企业内生活力。近期在出口退税、出口信用保险、贸易便利化等领域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切实降低了外贸企业的负担,而新一批稳外贸措施则更多从推动外贸园区升级、国际市场多元化、培育外贸新业态、扩大进口等方面着眼,打造“稳外贸”措施的升级版。 从“拓展政策余地”上看,国务院常务会议从出口、进口、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及培育外贸发展新业态等方面发力,主要涵盖进一步完善出口退税、贸易融资、信用保险等政策;推动构建高标准自贸区网络,深化“放管服”改革;培育外贸新业态,增设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等。此外,推动营商环境由政策主导向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转型,推动出口由货物为主向货物、服务、资本输出相结合转型,推动进出口结构由出口为主向优进优出、均衡发展转型,推动参与全球治理由遵守、适应国际经贸规则向主动参与、引领国际经贸规则制定转型,这些都是实现“稳外贸”工作目标不可缺少的重要政策内容。 实践证明,包括“稳外贸”在内的“六稳”作为逆周期宏观经济政策的再调整、再定位,是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贸形势的必然选择。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部门应努力让“稳外贸”政策效果得以持续释放,不断激励和调动外贸经营企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2019年“稳外贸”工作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