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扩大进口”作为习近平主席4月10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上宣布的四项对外开放重大举措之一备受全球瞩目。这是迈入新时代的的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向全世界释放出的非同寻常的“信号”,将成为中国实现“对外开放一定会打开一个全新的局面”过程中最具改革价值、最具转变意义和最具现实作用的重大举措。 改革开放以来很长时间里,“出口导向”的生产要素集聚发展模式确确实实带来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特别是近年来国际贸易环境更趋复杂,贸易竞争压力加剧与保护主义挑战并存,导致中国在要素成本不断提升的情况下出口比较优势进一步降低,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局限性和脆弱性日益凸显,中国制造的产品没有实现在全球价值链的跃升,“有量无价”带来的是国内资源过多消耗和环境破坏,产业结构升级缺乏动力。 把“主动扩大进口”作为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新目标,是重新定位进口的作用和价值后的新判断,是借助进口促进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认知。“主动扩大进口”将有利于中国在全球产业竞争升级换代中把握先机;有利于增加国内有效供给、推进创业创新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有利于在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中提升开放合作水平,更有利于满足国内生产生活需求,促进国内产品质量的提高。 “出口”和“进口”是国际贸易这架“天平”的两端。中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尽快从根本上改变“出口”和“进口”在战略地位上的不平衡和对二者差别化的重视程度已经成为当务之急。“主动扩大进口”意在推动生产要素从引进、释放到培育的战略提升,借助高新技术和设备的进口来加速“中国制造”进入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推动国内新兴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加速形成要素合作型国际专业化的良性局面,这才能够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为提升对外贸易的核心竞争力打下坚实基础。 “不以追求贸易顺差为目标”意味着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新思路的确立,一举扭转和突破了过往“出口越多越好”的思维定式。“相当幅度降低汽车进口关税,同时降低部分其他产品进口关税,努力增加人民群众需求比较集中的特色优势产品进口”,表明中国政府降低关税的决心和通过扩大一般消费品进口给百姓带来更多获得感的努力,更有助于进一步减少贸易逆差和促进中国市场更大力度的开放。“举办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作为中国“主动开放市场的重大政策宣示和行动”,标志着中国从“卖全球”向“买全球”的加速转变,在为全球贸易持续复苏提供中国发展“快车”与“便车”的同时,为促进全球化进程做出中国努力。 贸易利益的真正实现往往是通过利用出口所获外汇进口本国所需资源和要素,进而提升本国的生产效率,实现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在落实“主动扩大进口”过程中,通过进口国内较为稀缺的核心资源能够打破目前国内要素供给的制约,通过进口更多先进技术设备,能够有效节约研发成本,激发国内企业创新能力,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进而提升生产效率。进口带来的要素供给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可以优化国内要素结构和需求结构,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最终促进经济高质量增长。因此,进口并不是经济发展的减分项,应当成为拉动技术升级、消费升级和经济转型的新“引擎”。 从出口导向向积极扩大进口的转变,意在实现进口与出口平衡发展,这是中国对外贸易由大变强的必由之路,更是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的必然要求。“主动扩大进口”的着力点应当是实现提高要素收益、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换代、提升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拉动国内消费升级等。“主动扩大进口”就是要让进口在中国经济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过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让开放成果及早惠及中国企业和人民,及早惠及世界各国企业和人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