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亚洲发展的动力
  • 发布时间:2014-4-8 15:26:19 来源:商报网
  •   博鳌亚洲论坛2014年年会4月8日举行。本届年会的主题是“亚洲新未来:寻找和释放增长新动力”。在全球经济艰难复苏的过程中,亚洲被寄予厚望,而亚洲的增长必须依靠改革。
      全球化和产业转移成就了今日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亚洲新兴经济体的亮眼表现将全球目光吸引至东方。然而,由于世界经济复苏前景始终不明,潜力充分释放后的新兴市场国家和亚洲多数经济体开始面临改革红利逐步衰竭的现实,增长动力减弱,增速放缓。
      如何进行深层经济结构改革,发现增长新动力,进而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摆在亚洲多数国家面前的共同命题。
      一致的共识
      要增长,就改革。这一点已在亚洲国家内形成共识。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上台后,针对日本经济,提出了自己的三大主张,外界一致称其为“安倍的三支箭”,其核心内容是实施宽松货币政策,加速日元贬值。其中,第三支箭直指结构改革,即“通过一系列政策,促进民间投资,让生产率提高支撑日本经济的长期持续复苏”。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日本研究所所长胡继平对“第三支箭”的提出认同有加。他认为,前两支箭只是动用财政手段、金融工具“治标”,只有结构改革才能治日本经济之“本”。
      同样,产业发展路径几乎是“慢板”日本的韩国,也面临着结构改革的问题。对此,新加坡《联合早报》在《日本是韩国的一面镜子》一文中直言不讳:韩国和目前经济麻烦缠身的日本有相似之处,所以韩国如今必须从日本的负面经验中汲取教训。结构性改革不能拖。民族主义必须予以引导,以争取公众对深度经济和社会改革的支持。
      作为金融危机后备受瞩目的金砖国家之一的印度,2013年经济却遭遇了“滑铁卢”,经济增速创10年以来最低,并且面临高通胀、高财政和经常账户赤字等诸多问题。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战略研究部副研究员徐长春直言,印度状况不佳,主要原因就是世界经济萎靡叠加国内改革红利耗尽,只有推行改革,调整经济结构,才能改善现有经济状况。
      不同的破题
      同是改革,方法不同。具体到亚洲,需要分两个阵营来破“结构”题。
      一个是以日本为代表的亚洲发达国家。尽管认识到了结构改革的必要性,但胡继平认为日本现推行的“安倍经济学”的作用已到尽头。数据显示,“安倍经济学”预期所带来的股市上升,到了15000点后便进入振荡期不再上升;汇率方面,日元对美元的汇率跌破105后基本稳定;而希望带动的出口效应也并未显现。
      徐长春分析,“安倍经济学”出台之前,长年的日元升值让许多日本企业早就开始向海外转移,这一趋势并不是短期的日元贬值就能轻易扭转的,美欧的制造业回流计划并非普适。
      “结构改革是调整,不是颠覆”。胡继平认为,日本还是应该着眼劳动力市场改革,以及进一步刺激国内消费,比如攻坚国内农产品市场开放问题。
      另一个是以印度为代表的亚洲新兴经济体。相比之下,其问题解决方式更加直接,即调整国内产业发展比例,充分激活内需市场。
      徐长春指出,以印度为例,过度发展的电子等服务外包产业和长期依赖外部投资的经济模式,令印度在金融危机后一度迎来高增长,但工业制造“瘸腿”的模式终究不可持续。因此,未来印度必须进一步扩大开放,同时增加制造业在印度经济中的比重,加大对制造业的支持力度。
      徐长春表示,博鳌亚洲论坛近年来一直在致力于构建“亚洲基础设施建设”的共同圈模式,这也为亚洲有激活国内市场需求的国家提供了思路,即加大区域合作,共同做大亚洲——这个未来全球主要增长区域这块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