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贸数据“逆袭”的背后
  • 发布时间:2013-8-14 16:02:41 来源:国际商报
  •    7月进、出口增速双双由负转正。业内人士分析指出,这与美欧市场有所回暖相关。同时,我国政府一些促进外贸发展的金融支持政策也发挥了效用。但值得注意的是,微幅改观只体现在部分商品门类上,尚不能说明外贸迎来拐点,外部环境警报尚未解除。      
        7月进、出口增速双双由负转正,多数评论认为这是企稳回升的信号。与此同时,也有少数声音质疑,这一次“逆袭”的背后有水分。      
        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外贸企稳是具有真实性的,由于增幅量并不明显,加之海关加强了监管力度,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水分”的说法是凭空臆测的。      
        专家还指出,7月数据改观同个别商品进出口增幅回升相关,尚不能说明外部环境警报已解除。      
        内因作用应重视      
        从负增长到迅速回稳,一种说法是:促进外贸“国六条”发挥了作用。对此,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认为,国务院常务会议召开是在7月底,况且贸易便利化指导细则尚未出台,不可能直接作用于7月数据。      
        白明说,外贸逆转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国际经济复苏,尤其是美国经济透出的乐观信号是其中的重点。“分项指标显示,美国经济在好转,作为国际货币体系的主导国,其对世界经济的带动作用明显。”      
        数据显示,7月份美国制造业经济活动连续2个月扩张,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为55.4,整体经济连续50个月增长,失业率也进一步下降到7.4%。     
        白明指出,应该更关注中国自己的内生动力。“外贸转型升级的前期工作已经开始发挥作用,在国内‘稳增长’的基调下,国家层面近期出台的新政也提振了市场信心。”      
        被称为新版“国十条”的《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在货币信贷领域最核心一条便是“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用好增量、盘活存量”。       
        银监会对于增量的解读是投入在支柱产业等八大重点领域。“这部分投资会拉动经济增长,自然也会带来进口需求的溢出。”白明说。      
        此外,7月以来人民币升值预期明显降温,甚至出现了年内首次贬值,而去年同期外贸基数低也是7月外贸数据好转的原因。      
        不可轻言回升      
        “7月份数据向好不代表外贸已企稳,更谈不上回升。”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中美欧研究中心共同主任何伟文直言:“如果把5~7月连续起来看,增幅分别是1.0%、-3.1%和5.1%,平均1.0%,情况并不十分理想。”      
        何伟文分析,7月份集成电路、手机出口增长形势均在放缓。1~7月出口同比增幅分别为161.1%和19.2%,1~6月同比增幅则分别是191.6%和20.1%。7月份当月手机出口额86.67亿美元,比1~6月月均水平96.02亿美元低9.7%。“预计计算机和电子产品下半年出口将转差”。这两种商品1~7月的出口增幅分别为11.6%和19.5%,分别低于1~6月的12.2%和21.2%。      
        他认为,7月份出口增长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欧盟经济回暖,当月出口欧盟总金额超过了300亿美元,比1~6月月均增长了15%左右,但“能否持续还需观望。鉴于欧盟经济复苏有限,下半年对欧出口难有大改观。”      
        对于呈现两位数增长的进口数据,何伟文认为:“一个重要原因是铁矿石和原油到货增多。7月进口额比1~6月平均分别高出14.3%和13.5%。剔除这一因素,增长不明显。      
        “一个月的数据不足以窥全貌,一时的较高增长也不能说明外部环境警报已解除。”何伟文说。      
        虚实不能凭空猜测      
        关于7月外贸数据的另一焦点在于是否出现虚假贸易。对此,何伟文表示,“7月份出口很难说有多少虚假因素,这需要调查,不能凭空猜测。”      
        他认为,外贸“国六条”对下半年外贸会有一定帮助。估计下半年出口增幅在5~7%,全年大致8%。但1~4月对港出口虚假因素应占1.5个百分点左右。进口为个位数增长。       
        白明则认为,海关部门加强监管后造假的可能性很小。虽然不排除后期出口仍有波动,但“创新低的可能性不大,大概是略有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