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打击沿海一些省份以套利为主的虚假贸易产生效应,5~6月份的真实贸易走势逐步浮出水面。疲软数据引发高层警惕,新的政策有望本月出台。
《第一财经日报》获悉,目前高层对于拉动出口的共识是,要降低出口检验检疫费用、通关便利化、出口退税等。同时为了努力稳定进口,可以再建一些储备库,利用好社会企业的仓储能力,增加一些战略物资的储备。
核心政策空间已不大
出口退税方面,由于中国特殊的政策环境,导致骗取退税的行为在一些地方盛行,实际征收上来的税率仅有12%~13%。且经过金融危机期间几次大幅度的调整,实际可以提高的空间已经不大。曾经有人提出要将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出口退税率提高,但中央出于经济结构调整的考虑,并未予以采纳。
信贷支持是中国另一个隐痛所在,因为这反映了整体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型实体经济的长期积弊。近期流动性突然收紧可能会给信贷增长和实体经济造成比预期更大的冲击。如何保证信贷能够精准地支持到中小出口型实体经济,这涉及银行业的市场准入,破除民间资本投资壁垒、民营企业“非国民待遇”等一系列经济深层次问题。
降低关税看来已是大势所趋,国务院去年也已经出台了一系列降低进口关税的措施,如果能进一步降低部分需求量大且有助于经济结构转型的产品的关税,也会有一定效果。但与出口退税类似,目前降低关税的空间并不很大。
还有相当多市场人士建议保持汇率稳定,甚至贬值,以支持外贸及整体实体经济的发展。在美元走强的当下,这确实是一个明智的做法,但目前人民币贬值空间并不大,而且过去一年半实际有效汇率的持续升值可能会继续制约未来几个月出口的表现。
更何况,随着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及美元的持续走强,如果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或者微弱贬值,可能会让一部分资金流出,加剧国内流动性不足的问题。
中国出口部门与汇率的关系,一直是国际社会争议的焦点之一。过去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出于保就业的考虑,中国一直采取了审慎的汇率升值及市场化步伐。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在经济周期处于下行的过程中,出于结构调整的目的,让一批单纯依靠政策红利生存的企业死掉,并鼓励有转型升级动力的企业发展壮大,也是充分利用了危机的洗牌效应。如何做到“调整结构”与“保证就业”的平衡,将考验高层对于整体经济的权衡,是对改革红利与社会稳定执行力的深度考验。
从过去数月来看,本届政府更着意于结构性改革。核心政策可能包括保持汇率稳定,甚至小幅下跌。这样可以使外贸企业能够接长期(3个月以上)订单,而不至于像过去数月那样,因为人民币过快升值,导致汇率损失。
贸易便利化仍有空间
此外,综合来看,外界最终看到的,可能是一些微调的促进贸易便利化的措施。
去年9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已经讨论通过《关于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意见》,确定了8项措施,具体而言,加快出口退税进度,扩大融资规模,可以有效减轻企业资金流压力;扩大出口信用保险(放心保)规模和覆盖面,特别注意加强对小微企业提供信用保险服务。
当时要求免收四季度所有法定检验检疫费用,被舆论认为是减负中小企业。目前这一政策已经到期,还需要研究接续性措施。
业内人士指出,促进贸易便利化有很多空间可以提升。以促进进口为例,如何能够做到如同出口那样的“24小时通关”;再如对于企业创立品牌、对产品转型升级的投入,能否给予一定的信贷支持;对于那些勇敢开拓新兴市场的企业,能否给予信息及业务的指导,甚至一定的外语培训。
从建设基础设施的角度,如果再建一些储备库,利用好社会企业的仓储能力,增加一些战略物资的储备,进口一些重要关键设备和部件,这也有利于结构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