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出口企业难以承受汇率之痛 明年订单不敢签
  • 发布时间:2013-5-30 15:25:35 来源:北京晚报
  •     “一听人民币汇率又创新高,我这心就扑通扑通跳。再这么涨下去,我们小企业真扛不住了。”4月1日至5月27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16次创汇改以来新高,以出口为导向的中小企业感到深深的压力。记者了解,经过多年产业升级,目前北京的这类企业并不太多,但在平谷、密云、房山等低租金区域一些中小企业正实实在在感受着汇率之痛。

      汇率升得太快了

      5月27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1811,这是5月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第6次创下汇改以来新高。据央视新闻的统计,今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已累计升值1.57%,大大超过去年全年1.03%的升值幅度。从4月1日至5月27日的36个交易日里,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16次创出2005年汇改以来新高。“这次升得太不正常了。”说起汇率的话题赵静感觉烦恼而又无奈。

      受人民币升值影响最大的群体就是赵静经营的这种以出口为导向的中小企业。记者调查发现,北京经过多年的产业升级,这类企业并不太多,但在平谷、密云、房山等租金较便宜的远郊区,仍有一些工业园中的中小企业深切地感受着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压力。

      明年订单不敢签

      赵静2007年大学毕业后,跟随父亲一起经营自家的建筑设备制造厂。这是一家规模不到60人的小厂,位于平谷马坊工业区,年营业额2500万人民币左右。经过6年的商海锻炼,如今不到29岁的赵静已经是经验丰富的少当家,父亲只挂个厂长的名儿,厂里几乎全部事务都由她一手操办。无论是渠道开拓、跟外商谈判、发货、报关、收款,还是纳税、贷款以及招聘工人等,都需要她亲力亲为。

      赵静的工厂主要生产轧路机,产品销往世界各地。她告诉记者,这几年,她感受最深的第一是劳动力成本上涨太快,第二是人民币升值太高。“比如一笔7万美元的订单,下单时客户先交30%的订金2.1万美元,剩下的4.9万交货以后付。我们的交货期一般是50天。要按现在汇率下跌的速度,一个月能从6.2的水平跌到6.1。计算一下,50天后我本来能收人民币30.4万,现在只能收29.8万,差了6000多元人民币。我每年的订单额将近400万美元,要是一单就亏6000元人民币,一年就要亏30多万人民币,这可不是小数目。”

      由于近期汇率波动大,眼下即便有大客户想跟赵静签明年的订单,她也不敢签。“多大的单也不敢接了。现在签,明年没准儿赔钱。我们是小厂,承受不住风险,只能做做短期的。如果真要签长期订单,我肯定得在合同上加一条——如果美元跌破6.1,尾款价格另行商议。但是这样写客户一般都不答应。”

      人民币结算遇尴尬

      同中国的许多制造行业一样,建筑机械的核心零件现在还主要依赖进口。赵静的轧路机里面最关键的低压泵等零部件,都需要从美国进口。她介绍,美国供应商先把设备卖给中国分销商,再由分销商卖给她。她现在最担心的就是分销商涨价。“分销商怕客户流失,到现在一直没涨,等于把汇率损失自己消化了。但长期下去他们也撑不住,早晚会涨钱。那时候我们的成本就更高了。”她说,她的一台轧路机的成本是人民币2.7万左右,售价在3万出头,“跟那些做来料加工的服装厂比,我们的利润就算不错了。”谈到眼下不少出口企业为规避汇率风险,纷纷采用人民币结算,赵静摇着头无奈地说:“只有柳工、三一那种大企业才可以,我们根本不行。欧洲、澳洲的客户都愿意收美元。跟其他货币相比,美元还算比较稳定的,国际结算惯例就是用美元,你用人民币结,人家目前不认可。”

      低价牌打不下去了
     
      多年以来,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最主要的竞争优势就是价格优势,一旦失去价格竞争力,很难靠产品质量打动国外买家。赵静对此深有感触:“在外国人眼里,中国货就是要便宜。有时候真是受刺激。前年去德国参加展会,一位北非的客户看上了我们的产品,嫌我们卖得贵,非要降价30%。我说,您先别砍价,等我给您介绍介绍产品质量。结果他根本不听,转身就走了。”

      赵静感慨,中国企业互相压价竞争的情况十分严重,造成了一种恶性循环,才给国际市场留下劣质廉价的印象。“其实我们的质量并不差,但这种印象不是一时能扭转的。现在人民币汇率这么高,工人工资一个劲儿涨,我们再不涨钱真扛不住。可一涨钱,客户就流失了。总的感觉就是这几年厂子越来越难做。如果真发展到赔钱的地步,心里挺愧对老爸之前十多年的打拼创业。”

      我们的企业为什么对汇率那么敏感呢?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院长谭雅玲分析认为,“人民币升值确实影响了出口贸易。更重要的是,我国贸易是来料加工和代加工为主,人民币升值的成本增加后,国际市场可以不选择我们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