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经济增速由负转正,供需关系逐步改善,市场活力动力增强,就业民生较好保障,国民经济延续稳定恢复态势,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72278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0.7%。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下降6.8%,二季度增长3.2%,三季度增长4.9%。 消费市场持续回暖 数据显示,9月份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295亿元,同比增长3.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4%)。其中,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31428亿元,增长2.4%。1-9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3324亿元,同比下降7.2%。其中,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246588亿元,下降7.2%。 按消费类型分,9月份商品零售31579亿元,同比增长4.1%;餐饮收入3715亿元,同比下降2.9%。1-9月份商品零售248098亿元,同比下降5.1%;餐饮收入25226亿元,下降23.9%。 “前三季度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虽然依旧为负,但更多是前期疫情对消费市场的影响导致的。”苏宁金融研究院消费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付一夫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数据上看,近几个月社零额增速当月同比出现明显回升的趋势,继8月的由负转正后,9月再度实现了正增长。“这充分佐证了我国消费市场的持续回暖之势,诸如影院、旅游、酒店、餐饮、演艺等曾经受疫情冲击较为严重的领域都已重启,很多领域甚至已逐渐摆脱了疫情困扰,越来越接近疫前水平,广大消费者信心的修复与对未来预期的改善,以及各地推出的促消费政策逐步兑现,都助力了消费市场的提振回暖。”付一夫说。 新型消费动能加速释放 数据显示,1-9月份全国网上零售额80065亿元,同比增长9.7%,比1-8月提高0.2个百分点。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66477亿元,增长15.3%,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4.3%;在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中,吃类、穿类和用类商品分别增长35.7%、3.3%和16.8%。 “今年前三季度我国经济增速由负转正,居民收入实际增速由负转正,消费价格平稳回落,消费市场活力不断增强。全国各地在做好疫情防控前提下,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促消费活动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市场人气持续攀升,汽车、家电等传统商品消费逐步复苏,直播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带动新型消费加速释放,通信器材、体育娱乐用品、化妆品等引领消费升级。”商务部研究院流通与消费研究所副研究员关利欣对本报记者表示。 付一夫也认为,消费市场新动能继续火热,网购、直播带货、线上拼单、远程问诊、在线交友等新消费业态的需求都极其旺盛;通信器材类、体育娱乐用品类、化妆品类商品均呈较大幅度增长,反映出居民消费升级的脚步仍在前行。在疫情防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的当下,消费市场将继续稳步回暖。 财信研究院副院长伍超明对国际商报记者表示,今年以来,GDP增速逐个季度向好,经济呈现稳定恢复增长态势。从边际变化看,经济复苏动能已经逐步由投资拉动切换至消费拉动。消费当月同比增长3.3%,在8月转正的基础上继续提高2.8个百分点,修复斜率向上特征明显,消费修复明显加快。 伍超明进一步分析,9月社零额同比增长3.3%,增速比8月提高2.8个百分点,继续加快修复。其中,受益服务业限制措施放宽,居民外出活动增多,餐饮收入降幅比上月大幅收窄4.1个百分点是主要贡献因素之一;同时随着各地消费刺激政策显效,汽车消费连续3个月保持双位数增长(9月11.2%,8月11.8%),食品饮料、烟酒类等必需消费增速高位继续提升,推动商品零售增速比上月提高2.6个百分点,连续3个月正增长,地产链消费维持低位增长。 对于未来发展态势,伍超明认为随着政策更加注重精准导向和向需求端倾斜,9月消费、制造业投资等内生动能边际改善较多,四季度各项指数会继续向潜在经济增速回归,全年增长2.0%左右。 谈及消费市场回暖的意义,关利欣认为:“消费潜力逐步释放为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增添了强劲动力,更好地发挥了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奠定基础。” |